公元前316年,战国时期,秦国兼并了蜀国,设立了蜀郡。

西汉元封5年(公元前106年),巴、蜀二郡划入全国十三州之一的益州。新莽地皇5年(24年),蜀郡太守公孙述起兵占据益州称帝,取起于成都之意号成家。
东汉建武12年(36年),益州重归中央政权管辖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,益州牧刘焉、刘璋父子割据四川,后为刘备所灭。221年,刘备称帝,国号"汉",史称"蜀汉",建都成都,263年灭于曹魏。
265年四川归西晋王朝统治。306年李雄起义成功,攻克成都,建立大成国。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。南北朝时,归南朝统治。
581年归隋朝统治。隋文帝时期,四川西部高原和临近云南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拓。618年唐朝建立后,属剑南道及山南东、西等道。965年归宋朝统治,置川陕路。
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,今川地区分为益州(今成都)、梓州(今三台)、利州(今广元)、夔州(今奉节)四路,合称“川峡四路”,简称“四川行省”,是为四川建省之始。

元朝至元23年(1286年)设“四川行中书省”,简称“四川行省”,是为“四川”建省之始。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,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。当时,川西高原北部,属“陕西行中书省”。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,属“云南行中书省”。元末红巾军起义后,1361年,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“大夏”政权,建都重庆,1372年为明朝所灭。

清初,分全国为18行省,并对川、滇、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,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。清中叶,在府、州、厅、县之上,增设五道,即:成绵龙茂道、建昌上南道、川南永宁道、川北道、川东道,以道辖该地区的府、州、厅、县。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,从清初至清末,实行"改土归流"。
1911年,成都独立成立军政府,独立于清朝;民国元年(1912年),撤销道一级建置,改为省直辖府、州、厅、县。民国二年(1913年)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,实行“军民分治”,废省改道,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、上川南、下川南、川北、川东和边东、边西7道,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、建昌、永宁、嘉陵、东川。同时废府、州、厅建置,将县直隶于道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裁去边东、边西两道,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(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),受四川省节制。
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划